北部 報導時間:2024-11-08
老派萬華散策 探索台北最老街區的文化復興
作為台北最古老的街區,艋舺擁有豐富而複雜的歷史。
隨著台北市中心向東移動,艋舺在數十年間被遺忘和忽視――直到最近幾年迎來了文化復興。
作者 JENNA CODY
攝影 卓杜信
作為臺北最古老的街區,艋舺擁有豐富而複雜的歷史。艋舺經歷了多次變遷,從清代作為國際貿易的樞紐和淡水通商口岸的延伸地區,到日治時期成為商業中心。隨著臺北市中心向東移動,艋舺在數十年間被遺忘和忽視――直到最近幾年迎來了文化復興。
龍山寺
龍山寺最早由來自中國福建省的移民於1738年建造,經歷了多次自然災害和戰爭的摧毀,在多次重建後,現為臺北最古老、最知名的宗教場所之一。這座寺廟深受當地人喜愛,修繕與維護主要靠當地人的捐款資助。
儘管是遊客必訪之地,但多數時候,廟宇內外都是來此祈求各種願望的信眾。正殿所供奉的是佛教的觀音菩薩,但這裡也供奉海神媽祖、武財神關公、文昌帝君,以及幫助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月老。
剝皮寮歷史街區
剝皮寮在2000年代初期政府啟動修復計畫時,就已經處於衰敗狀態。然而,這片街區的歷史卻遠遠超過其他的清代建築。自17世紀起,這裡便有原住民的聚落記錄,隨著福建移民的遷入,這裡逐漸發展成為貿易中心。這一區域以動物和木材交易而聞名,其名稱字面上就是「剝皮」的意思。街區內的建築物包括茶行、米店、公共浴室和一座道教神龕。
剝皮寮混合了清代、日治、民國三個時代的建築風格與人文風貌。現作為推廣藝術文化與教育空間的使用。
市場生活
街市獲得文化遺產地位實屬罕見,但艋舺的東三水市場卻做到了。自日治時期以來,它一直都在康定街和昆明街之間的小巷,一些原始的市場攤位已經經營了半個多世紀,其中包括艋舺大豐魚丸和多餃舍。這些店舖不只是市場裡的必訪美食,也是在地人的兒時記憶。
開業已67年的艋舺大豐,是萬華東三水街市場內最知名的魚丸攤。
新富市場位於東三水市場內的一個院落內。這個建於1935年的獨特馬蹄形建築,曾經為屠宰場,如今,這裡成為設有一個關於建築歷史的展覽、講座空間,以及各種美食選擇,如萬華世界下午酒場――一家復古風格的酒吧,將日本的日間飲酒文化與東三水市場的美食相結合。
你可以從市場買艋舺大豐的現做料理,然後帶到日式酒吧的萬華世界下午酒場用餐。
持續運營的傳統店舖
艋舺的小巷裡充滿了傳統店舖。成立於1972年的老濟安青草店,曾是個不起眼的草藥和草茶供應商。然而,經翻新後店鋪增設了一個現代化的茶吧區,將草藥茶與台灣珍珠奶茶店概念相結合,提供顧客有更健康的飲料選擇。老濟安最出名的是青草茶――一種深色、帶有薄荷清涼感的藥草茶,以及依據客人需求的客製化養生茶。
老濟安會依照客人的身體狀況的茶飲,客製一款合適自己的養生茶飲。
有些店舖的歷史幾乎和萬華一樣悠久。老明玉香舖就是其中之一,已超過120年的歷史。這家店在當地備受尊崇,是少數幾家會有排隊人潮購買祭祀香品的店舖之一。老明玉位於萬華的中心地帶,距離兩座歷史最悠久的寺廟――青山宮和清水祖師廟之間。
福大同茶莊是臺北最古老的茶店之一。自福建移民蔡漢於1845年創立以來,這家店一直由蔡家經營。現在由第五代茶師蔡玄甫經營,福大同銷售臺灣茶和中國茶;其中最著名的品種包括安溪鐵觀音和臺灣陳年烏龍。
福大同茶莊第五代茶藝師蔡玄甫計劃在退休後將事業交給他的女兒蔡子晴 。
萬華老城街區,富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美食。
「趣萬華」串連了超過50個在地社群與店家――不僅可以找到店家故事、精選遊程、主題地圖,還能吃遍萬華100碗,全方位地感受萬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