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 一座具有防禦工事 之美的城市

隨著台灣的現代化,許多優雅時代的建築逐漸被鋼筋混凝土建築所取代。除了城市中一些修復或廢許多國家都曾在基隆駐守,西班牙、荷蘭、法國和日本在這座悠久歷史的城市中修建了防禦工事,有些防禦工事至今仍是城市的亮點。 

基隆市 自然旅遊 歷史古蹟 登山步道

作者          Chris Van Laak 
攝影          卓杜信
 

隨著台灣的現代化,許多優雅時代的建築逐漸被鋼筋混凝土建築所取代。
除了城市中一些修復或廢許多國家都曾在基隆駐守,西班牙、荷蘭、法國和日本在這座悠久歷史的城市中修建了防禦工事,有些防禦工事至今仍是城市的亮點。 
參觀白米甕砲台的遊客可能會困惑是誰在地面上挖了四個巨大的砲座,有人認為砲座是由荷蘭人建造的,也有人認為是清朝軍隊所為。這種誤解源於荷蘭(Helan)與河南(Henan)這兩個漢字相似,而河南則是戰後駐守在這的士兵的家鄉。

白米甕砲台的火砲位置,背景是協和發電廠的冷卻塔。
  

實際上,這些砲台不是前者的任何一個,而是日本人在1900年為了保護他們的殖民港口而建造的,雖然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但彈藥庫和觀測所所仍可供遊客參觀。它們美麗地坐落在山丘之間,且些微隱蔽在協和發電廠的之後。

月老休閒公園內有一座月老神像,吸引許多信眾前來祈求好姻緣,盼望找到理想的另一半。  


別小看基隆的戰略重要性 

白米甕砲台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勝利後就不再使用了,這四門大砲未曾開火,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高估了基隆的戰略重要性。例如,1884-1885年,法國軍隊在與清朝的戰爭期間曾占領這座城市,也在此留下了印記。 為了長期駐紮,法國士兵將仙洞巖擴展為一個80米長的洞穴系統。大多數遊客來此是為了觀看洞頂的佛手自然結構,而我卻不禁想到法國士兵們在牆壁上的壁龕中能儲藏多少法國葡萄酒。 
 

貿易勝過戰爭 

在仙洞巖上方,海拔133米的火號山山頂提供了俯瞰基隆的最佳視野―市中心環繞著海灣,綠意盎然的山丘以及廣闊的港口一覽無遺。
貿易一直是基隆的核心。早在17世紀中國移民到來之前,當地的原住民貿易路線就已在此交匯。他們同樣以貿易為中心,將這片區域的物產運往中國。 雖然很難確定這些社群是否和平共處,但當地人指出,居民從未發生過衝突。當居民被法國人禁止進行貿易時,許多人只是選擇離開基隆,去其他地方經商。

仙洞中流動的水在天花板上留下了一個像佛手印的痕跡。 

好時光,壞時光 

基隆的精神一直是「相互尊重,互不打擾」―當別處有更好的選擇時,便會選擇離開。但其實沒有必要離開。二戰前夕,基隆已成為台灣第四大城市,並將腹地開採的煤礦運往海外。 

到1984年,基隆並未受到煤炭開採的影響,成為世界第七大集裝箱港口。幾乎所有人都參與了航運業,港口雇用了約6000人,而許多人是在基隆知名的陽明海運公司工作。至今,這家陽明海運公司仍是全球前十的集裝箱航運公司之一,但它不再是當地的主要雇主了,港口也是如此:由於自動化和擴展的自然限制,現在僅雇用約200人。 基隆的人口在過去40年裡一直停滯在大約35萬左右,基隆的居民年事普遍高於其他城市,許多年輕人在進入職場前便離開家鄉了,而留下來的人也通常會通勤到鄰近的台北工作。 

雖但如此,遊客仍能在某些地方體驗到「美好舊時光」。碼頭報飯館就是其中之一,這家餐廳位於白米甕砲台附近,曾經服務過許多當地碼頭工人,即使今非昔比仍保留了其概念,繼續保存著這份懷舊情懷。 

 

航行基隆 

同時,基隆正再次地自我轉型,這次是提供台灣-日本的豪華郵輪。許多在基隆靠航的旅客喜歡下船後前往台北的一日遊,但也有不少人選擇留在基隆探索這座城市的美食寶藏。 

在基隆,令人垂涎的美食隨處可見,例如旅客可以在郵輪碼頭對面的時尚餐廳WeR國門廣場,享用由永續主廚製作的在地料理,或可以前往正濱漁港或八斗子漁港,大啖肥美海鮮且欣賞基隆海港風光。 

短暫停留基隆無疑是一個雙贏的選擇,遊客既能享受這座城市的豐富歷史和壯麗景色,當地居民也期待引領基隆邁向未來。 

WeR國門廣場是一家位於國門廣場的複合餐廳。

 

漫步。體驗基隆港西 

基隆港西地區具豐富的碼頭人文與歷史背景,透過文化資產活化與觀光的結合,​你可以參與走讀認識港西,​亦可以躺在砲台遺址野餐,細細品嘗自然環境與400年的文化故事!​